进入 周天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宏观调控 。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一轮的热钱流入呢?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美国经济的疲软对中国下半年或明年经济有何影响?陈志武:会对中国经济有影响,包括通胀压力会大一些,但热钱流入的程度有限。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是坏消息,但不是坏事,长期讲是好事。
这些投资项目只能带来短期的建筑就业,但能够创造的长久就业数量,跟服务业、甚至跟制造业都没法比。第二,今年实现9%的GDP增长速度,不会有太大问题。或许,危机是社会能够自救、自我修复的一个必要手段这种政府规模比中国小多了,但现在的美国政府的相对开支水平是乾隆清政府规模的45倍。经济观察报:美元贬值,是否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经济上将受何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陈志武:是有这种可能性。
凯恩斯主义政策能给我们带来短期的错觉,不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要靠市场自己来解决。其结果是把金融危机转到了政府的手里,让政府赤字失控、国债失控。民众正处于一个税感深重的时代,与臭名昭著的行政强拆相比,税收林立实际上是对公民财产的隐性掠夺,这无一例外地加重了民众的被剥夺感。
南方都市报街谈刊文则说,如果我们看看周围,那么多部门盖了豪华大厦,不断翻修,三公消费遮遮掩掩,挥霍浪费触目惊心。公众不患月饼税而是患不均患不平等征收福利税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搞清究竟是哪些福利导致不公平,哪些福利在顶峰,哪些福利在谷底,进而有的放矢地征收福利税。忽视税收制度本身的一些问题下一刀切地征收月饼税,很有可能与税收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削峰平谷以促进社会公平之核心价值,背道而驰成都商报评论员李迎春认为从网上的反映看,天鹅们已经嗷嗷叫了,税收实际上是个互动过程,天鹅们的感受必须被考虑。
他认为,制度和法律并非一成不变,关键是制度漏洞和法律滞后不应成为与民争利的借口和契机。轻赋税在于还富于民,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民间消费,扩大内需,这也是国内经济转型,应对外需经济遭受打击的根本之策。
天鹅们已嗷嗷叫该反思一下税收理念了毋庸置疑,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一样。国人正承受着结构性税负过重的生活压力,如果在日常消费品上的间接税负继续增加,显然会给民众生活乃至国民经济带来种种负面影响。重庆时报评论员时言平说,如果税收制度不向民生福利倾斜,各种与民夺利、与民争福的赋税必然会越来越多。媒体人毕舸在新京报撰文指出,税收连年高增长,经济民生早已不堪重负,该考虑对一些不必要征的税进行削减了。
你倒是说说看,我们这个中秋节还有什么心思吃什么月饼?生活用品税负过重会挤压国民日常消费我们一直在畅想能够建成民众高福利的社会,而民生政府概念的提出,也正是为此目标而努力。公众对加名税、月饼税等税收的民意反弹,警示政府特别是各级税务部门该认真反思一下税收理念了。调结构在于在制度和具体征管方面加强对富裕阶层的征税力度,真正地减轻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比如加强资本利得等方面的税收征管。正所谓,房产加名税还未沉寂,月饼税迎面走来,再联系到此前饱受舆论争议的馒头税,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征税声,吹皱了凌乱的人心,不免让公众心惊肉跳,这一声声催税声,折射出税收种类何其之多。
此语境下,如果监管在后者身上失灵,则意味着这项福利税多数落到了缺乏避税能力的普通工薪阶层头上。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也指出,那些真正灰色收入、隐性福利优渥的垄断企业,因整体的强势似未受到实质影响,反而福利贫弱的工薪族,会因一盒粽子一包月饼而抬高计税额度,这显然不公平。
面对月饼税背后的民意期待,税务部门需要尽快作出回应。单位发的福利月饼,也难逃缴税?公众的困惑,得到了北京税务部门的证实。
现在倒好,就连一盒月饼的福利都必须受到税务部门盘剥,福利社会岂不成为幻影?月饼征税,恰似雁过拔毛。隐藏在个税里的月饼税,恐怕只是诸多福利税里的冰山一角。南方都市报街谈刊文则说,如果我们看看周围,那么多部门盖了豪华大厦,不断翻修,三公消费遮遮掩掩,挥霍浪费触目惊心。一般工薪阶层的补贴都很有限,实报实销,而垄断性国企和不少公共部门形形色色、明的暗的补贴却相当之多,且避税手段多样。税收理论界曾有个经典的拔毛理论:纳税人被称为天鹅,最高的征税艺术在于尽可能多地拔毛,而天鹅们却未觉察。然后再回看普通公民,发个月饼也要缴税,单位组织个一日游也不能幸免。
法制日报刊发署名鲁生的评论表示,在国家决心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成果,致力于增收减税藏富于民的大背景下,税务机关征税就不能板起脸来机械地照章征收,不仅如此,还应当积极主动地反思以往的税收理念,清理不合时宜的税收法规、规章和红头文件,严肃地重新论证既定的税收政策是否符合当前形势,从而在保证国家税收收入适当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落实国家藏富于民的宏观发展政策,做到该收的收,该放的放,该严的严,该松的松。忽视税收制度本身的一些问题下一刀切地征收月饼税,很有可能与税收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削峰平谷以促进社会公平之核心价值,背道而驰。
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的税收征管更应以调结构、轻赋税为主。单位发放类似月饼等普通消费品,不应像住房等高额福利一样,一律征个税,而应该在一定数额之内,均可免税。
民众正处于一个税感深重的时代,与臭名昭著的行政强拆相比,税收林立实际上是对公民财产的隐性掠夺,这无一例外地加重了民众的被剥夺感。公众不患月饼税而是患不均患不平等征收福利税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搞清究竟是哪些福利导致不公平,哪些福利在顶峰,哪些福利在谷底,进而有的放矢地征收福利税。
但同样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税收的强制性不等于税务部门在税收过程中丝毫不考虑纳税人感受而无节制地见缝插针近期房产加名税、饭补税等屡成热点,之前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热议、关于苹果牌平板电脑入境关税的争论,反映出公民纳税人意识的增强,也体现了公众在税收问题上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强烈渴望。单以税金来看,对个人收入影响确实不算大。在个税法的修订中,这种共识就已经形成——只有权力尊重权利,才有权利呼应权力。
何况,上述税种的征收边界、制衡设计,外界并不清楚。一方面,中秋发月饼,关涉文化传统与情义,很多人认为应是免税的小意思,税务部门的锱铢必较与公众的认识有较大差距。
而这,也才是税收最终的法理基础。只有权力尊重权利,才有权利呼应权力,而这也是税收最终的法理基础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
月饼税引起争议,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公众的税感焦虑。而对于月饼税,已有上海等地开始采取人性化操作,对于不申报的单位不予深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月饼税尤其触目,引发热议。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得到公众理解,才能交得明白、收得顺利、用得清楚。要认识到,税收不仅是给政府赚钱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税收的全过程,让税收制度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如何发挥税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杠杆作用,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房产加名税免征,既考虑了税理,也考虑了人情。看来,即使是在现有的法与情的空间中,仍然可以找到尊重民意的平衡点,让中秋节的人情味儿浓起来,让人心获得温暖。
从个税法修改,到房产加名税的免征,体现出对群众利益的真诚关心、对群众愿望的真实反映,折射出政府对民意的尊重。最受瞩目的,是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
相关部门理应重视这样的焦虑。事实上,税种关涉公共利益,其制定或修改,民意、民愿理应作为重要参考。
而对于众议纷纭的房产加名税,财政部、国税总局日前表示,房屋、土地权属由夫妻一方所有变为双方所有,免征契税。税收制度也需要植根于现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土壤。